为什么高考后的职业规划大多没用?职业规划最难的部分,是免费的
-
图片
第2步:将我设为星标
咨询|求职面试、职业发展
专栏|应届生求职
有求职面试、职业规划及发展相关问题和困惑,欢迎添加个人微信,了解付费咨询服务及专栏产品。
在做职业辅导和咨询之前,我完全不知道:
每年高考之后的志愿填报,以及职业规划辅导,早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赛道。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能够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待高考志愿填报,这思维已经比稀里糊涂选个学校和专业,又或者不能浪费一分的想法填志愿,进阶了好多。
平时主要做职场人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,自然深知职业规划的难点所在。
正因如此,我也不得不泼点冷水降降温:
这样匆匆忙忙的规划,不能指望它有多大作用。
甚至很可能在匆忙之下,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,据此选专业、选学校、选城市,最后发现走的反而是一条弯路。
这也是昨天我为什么会说,张雪峰在非常精明地移花接木:
把舆论引导到有人想方设法“搞”他,让他可能做最后一次直播,实际上最后很可能是有家长和学生出来痛诉被坑,在网络上形成反噬而不得不退出。
张雪峰称或告别直播:动了太多人蛋糕?真相没这么简单,懂的都懂
图片
来自电视剧《德雷尔一家》
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是什么?
是对自己的充分了解和认知:
我们的底层动力来源是什么?
我们的优势和天赋是什么?
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?
我们的性格倾向是什么?
我们的职业兴趣又是什么?等等。
在职业规划实践中,很多职业规划师会给你做一系列的测评,出一些煞有介事的报告,看起来很专业很能唬人。
但实际上,真正认识自己,是一件非常难的事。
不然,你以为先哲的“认识你自己”,是随便说说的?
图片
来自电视剧《万物生灵》
一个懂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师,自然知道,对自己的充分认知,也是职业规划中的核心难点所在。
真正最有效的自我认知,是需要自己长期有意识地自我觉察。
所以,我给高考后想做职业规划然后填报志愿的家长和同学的最落地建议:
如果一定要做职业规划,做一个简单的就行。
通过常规的诸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、MBTI、优势测评等大致了解一下个人的优势和兴趣所在,然后有一个大方向;
再在大方向的基础上,选择一个容错率相对高一点的专业就可以了。
职业规划的重点,要放在填报志愿之后、大学毕业之前的这3年、或者4年、5年的时间内。
而在这段时间里的重中之重,就是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。
图片
来自纪录片《成为巴菲特》
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?
第一,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“高峰体验”,挖掘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热情来源。
一天或一周结束时,回顾这段时间:
哪些时候让我感到特别兴奋、有成就感并充满能量?回顾全部经历,不局限于学习,社团活动、兼职、实习、甚至是跟室友的一次闲聊都可以;
当时我在做什么?回顾自己具体的活动内容;
我具体运用了哪些技能或展现了哪些特质?是表达能力、说服能力、统筹规划能力、创意还是其它?
为什么这件事让我感觉这么好?是解决了难题的满足感,帮助了别人的快乐,展现了自己创意和智力的自豪感,还是其它?
坚持做这样的回顾,积累到一定时间之后,就会发现,某一个主题会反复出现,比如展现了自己创意和智力的自豪感、帮助了别人的快乐,等等。
这个主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潜在有热情的领域。
图片
来自电视剧《德雷尔一家》
第二,记“能量日志”,发现让自己充满能量的事情,以及消耗自己的事情。
这个方法,跟前面的方法有相似之处,都是通过回顾和觉察来认知自我。
具体做法是,每天结束时,记下:
今天让我有能量、投入且享受的1到3件事及原因;
今天让我感觉消耗、疲惫、抗拒的1到3件事及原因;
今天我做得特别出色的事情(哪怕很小);
今天运用了哪些技能、特质,感觉如何?
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积累,同样能够识别出自己的优势、擅长所在。
同时,还能识别出自己的劣势和不擅长所在,这些是之后职业生涯规划最应该规避掉的。
图片
来自电视剧《德雷尔一家》
第三,寻求他人的反馈。
在具体的项目、事件和情境中,寻求对我们有一定了解和观察的人的具体反馈。
比如,参与一个社团活动,在活动结束时,可以请带领自己做事的学长学姐给自己反馈:
“你觉得我在这次活动中体现出的优势和擅长在什么地方?”
实习时,请自己的带教老师反馈:
“你觉得我在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特质比较突出,在完成哪些任务方面表现得更加得心应手?”
图片
来自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
第四,一旦发现自己可能的优势,要尽量找到实践机会去验证。
比如,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有说服方面的优势和才能,就可以去寻找销售、辩论等方面的实践机会;
发现自己有统筹规划等方面的优势和才能,可以去寻找活动组织和策划、班干部、学生会干部等方面的实践机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- 上一篇:【生活小八卦】面相
- 下一篇:没有了